不进帝都不知道官小,不到魔都不知道钱少。

隔离的上海,有无法感同身受的煎熬,也有超出想象的奢华安逸。

当普通市民为一棵大白菜、一根大葱发愁时,富豪们的隔离生活则超乎你的认知。

有位奢侈品消费大户,路易威登之家连续5天变着花样给他送精致的下午茶点,餐餐附赠深情手写卡片,温暖到家。

宝格丽精心为客户准备晚餐,每天安排专人负责点菜和确认菜单,迷迭香酥脆牛排,菜包狮子头,肉类和蔬菜搭配都是最好的应季食材。

GUCCI总部则列出顾客名单,准备好新鲜水果和蔬菜礼品袋,清洗干净,用高级包装纸包裹,打印商品标签,然后亲自送到家门口。

卡地亚的送餐是超高端餐厅甬府的菜肴,这家酒店人均消费+。

建行经理变成私人管家,给大客户定了酒店高档午餐,顿顿十三道菜起步,阵仗堪比过年。

可是人家富豪却说,建行的菜一般,下一餐不想吃建行的了。

35万一平的富人小区翠湖天地,用中英文双语通知:

买的新鲜蔬菜放在楼底下随便拿,咖啡、西点摆满大堂。

甚至业主封控没法出门,物业连遛狗服务都准备好了。

富人隔离在家,无数品牌竞相提供美食,还要内卷谁提供的菜肴更好,服务更体贴。

有钱人的快乐,敲破脑壳都想象不到。

头条上有位网友说,他医院的主任,在医学院兼职博导,也是外科手术主刀,最近受邀到外地小城做个难度较大的手术,飞机票、餐饮费、住宿费全部有人买单,手术成功还有不菲提成。

这位医生说,疫情对自己的收入和生活没有任何影响,那些抱怨经济下滑、疫情影响、政策不好导致生活困难的人,是不是应该多从自身找原因?

单纯看医术,他肯定是个名家。

可是从毫无恻隐之心的冷漠来看,则与何不食肉糜的司马衷毫无二致。

如果收入不受疫情影响便自命不凡,那些靠核酸和疫苗就赚得盆满钵满者岂不要大肆庆贺一番?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疫情袭来,有钱没钱绝对不一样。

封控禁足,有钱人顾虑的是吃胖了怎么办,没钱人焦急的是贷款怎么还,柴米油盐怎么办。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有钱就不用害怕疫情了?

年7月20日,《人民日报》以“穷人的不易与富人的不义”描绘疫情之下截然不同的两个美国。

一个是凄风苦雨,每个美国人里就有一个确诊病例,失业人数累计超过万,二季度GDP预计下降37%,经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暴跌。

另一个是繁花织锦,股市连续收高,余名富豪财富暴涨亿美元。

富人财富激增,穷人生活更加艰难,这恐怕是遭遇疫情冲击后的通病。

经济收入决定了人的日常生活,包括他们获得医疗服务、公共资源的各种能力。

有人开玩笑说,以后上海买房不用看地段、学区,先看疫情期间有没有人送菜。

疫情让一个残酷的真相更加明晰:

面对病毒拼的不是免疫力抵抗力,而是经济实力。

那些整天为钱包清零发愁的人,他们早将健康置之度外。

这就回归到抗疫的核心问题上来,如何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

抗疫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并且这个代价是由全民来共同承担。

对富豪们来说,居家享受奢侈品只是一种变着花样的体验,这种代价简直微不足道。

对普通人来说,一日不工作,一天没收入,就是无力承受的雪崩。

现在动辄挨骂的是躺平,实际上哪有人敢选择躺平,无非另外一种方式的向死而生。

无论选择哪条道路,最终的结果都是驯服病毒,与病毒共存,然后回归正常有序的生活。

这波上海疫情,给人的感觉是泪水泛滥。

疲惫的居委会书记哭了,7天没吃饭的货车司机哭了,外地支援医护和志愿者哭了......

他们的泪水不是懦弱、不是胆小怕事,而是委屈和无奈。

繁重的任务,巨大的压力,不怕流汗怕流泪。

流下一滴泪,泄掉一股气。

眼泪也是成本,一种无形的精神成本。

现在的上海,不仅需要援助,可能更需要理顺心气。

人心齐,泰山移。

心气理顺了,病毒真没那么可怕。

现在的出路只有一条: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想方设法降低防疫代价,减轻社会成本,这是社会各个层面共同的责任。

已经这样了,上海别无选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diexianga.com/mdxjz/11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