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六世纪,信奉拜火教的波斯人在祭拜神灵时,通常会用一块布帕包住脸部。理由是怕自己的污浊之气亵渎了神灵,这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口罩雏形。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帝国的博物学家普林尼在研磨朱砂(硫化工矿物)的时候,为了避免中毒,竟然用动物膀胱的表皮捂住口,以遮挡漂浮在空中的细尘粉末,这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奇葩的口罩之一。

时间一晃又过了多年,直到13世纪,真正与卫生扯上关系的口罩才正式登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叙述了他在元朝宫廷的一个见闻,大小宴会上,只要是端着食物饮品的宫女太监们,都要用黄金与蚕丝制作的绢布蒙住口鼻,仅仅是因为皇帝怕他们口气太重,污染了饮食之物。

有人据此推测,这一招很可能经马可波罗转手,被欧洲学去,进而促使了现代意义上的口罩诞生。不过这个诞生过程颇为曲折。

众所周知,14世纪的欧洲爆发了前所未有的鼠疫,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加之当时的人们缺乏隔离与防护知识,使得这场疫情不断扩散,最终夺走了多万条生命。如今,只要你在网络上搜索黑死病一词,网页上总会跳出很多鸟嘴医生的画面。但事实上,这种类似防毒面具的口罩是在17世纪时才诞生的。

年,法国有一位叫做查尔斯的医生发明了这一套从头武装到脚的防护装备,其中最著名的就属鸟嘴面具了。那时的欧洲人相信香料与植物有防毒功效,因此查尔斯医生在鸟嘴面具里塞满了各种香料,比如什么迷迭香、玫瑰、薰衣草、薄荷、樟脑等等,并且他还在上面覆以被醋浸泡过的海绵,如此一个完整的面具才制作完成。不过这个面具的最终味道想必非常微妙。

至于为何要做成鸟嘴形象呢?据说是为了吓退恶灵和瘟疫。恶灵和瘟疫有没有被吓退我不知道,但小孩肯定被吓哭了不少。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个面具并没有起到太多防护作用。当瘟疫来临时,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仍然很容易被感染,并且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他们所到之处,死亡仍在继续。

久而久之,鸟嘴医生就成了瘟疫与死神的代名词。那么,真正具备科学性和防护性的口罩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这是19世纪的事了,年一位叫做路易斯哈斯莱特的美国人发明了一款肺部保护器。其原理是通过羊毛制作的过滤器来达到防尘的作用,为此他还申请了专利。不过由于该保护器构造过于繁琐,不太具有推广价值,所以并没有流传开来。

年,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首次证明了空气中细菌的存在,并发明了著名的巴氏消毒法。年,德国病理学家莱德奇意识到空气中病菌会使伤口感染,带有病菌的飞沫、唾液也会使伤口恶化,因此提出医护人员在手术时应该戴上口罩,掩住口鼻。医院采用了这个建议,果然,病人伤口的感染率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于是戴口罩逐渐成为了医护人员的标配。

当然,这第一款具有科学意义的防护口罩还比较简陋,只是用几层纱布简单的把脸部缠绕起来而已,戴上去既麻烦也不舒服。不过既然基础已经打好了,再在上面进行改良创新就相对容易多了。不久后,一名英国医生把纱布剪成方形,并在其间加入了一个用铁丝制成的框架,使口罩与口鼻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便于呼吸,大大改善了口罩的舒适性。

接着,一位法国医生做出了一款缝在手术服的衣领上带有环状缚带的口罩,大大提高了口罩使用时的便利性。至此,第一款现代意义的口罩才真正诞生。不过,这款口罩是缝在衣领上的,与如今的口罩样式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是谁补足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中国近代医学史上的一位名人伍连德博士。伍连德祖籍广东,于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年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年受袁世凯邀请回国,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年,中国东北爆发了鼠疫,短短三个月就波及东北三省,并蔓延至北京、天津、烟台等地。伍连德临危受命,前往哈尔滨抗击疫情,再通过尸体解剖确认病毒来源于一种旱獭体内的鼠疫杆菌后,他很快做出了反应,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包括火化尸体、隔离病人、普及卫生知识、管控铁交通以及向民众派发了一款双层纱布的防护口罩。

这款口罩制作很简单,成本也很低廉,长约三尺,宽约九寸,纱布被折成双层,中间放有一块四乘以六寸大小的棉花,口罩两端各有一条上下附带,分别从耳朵上下放绕过,系于脑后。最终,在伍连德的正确指导下,疫情防控成功,而这一款口罩也声名远播,被人们称为武士口罩。伍连德更是由于他在鼠疫防治实践与研究上的杰出成就,于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医学奖的候选人。

当然,口罩的进化之路并没有停止。20世纪60年代,无纺布口罩诞生之后,口罩的材质与功用继续被细分,除了医护口罩,防粉尘、防花粉、防雾霾的口罩相继出现,随着环境的污染,疫情的爆发,PM2.5、N95口罩走入了我们的视野。虽然如今口罩的样式、功能以及普及程度已是今非昔比,但我还是希望口罩的销路能少一点,因为这也意味着人间的安宁又多了一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diexianga.com/mdxxt/11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