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半梦半醒的人生

简介:

青年学生维利童年时曾从小伙伴那里得到这样一个预言,梦即命运。长大后,他在恍恍惚惚间来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维利走街串巷,经历各种各样的神奇体验,仿佛穿梭于不同的梦中。在此期间,他还遇到了各色人等,从开着船形汽车的司机到大学教授,从性感的金发美女到癫狂的眼镜男,从引火自焚的金发男子再到留着雷鬼头的四人团体,每个人都喋喋不休,谈论着人生、理想和哲学。而维利不发一言,俨然一个极具耐心的聆听者。

推荐:

故事的结构,如同博尔赫斯著名的短篇《环形废墟》。博尔赫斯写道,一位逃亡的魔法师来到了一座庙宇的环行废墟中,他生存的意义就是做梦,为了在梦中塑造一个到达真实世界的人,一个将经历与他一样宿命的的幻影。唯一知道这塑造出来的人其实是幻影的,是世界上的火。某天,环行废墟再次遭到火焚。当魔法师走向大火时,火焰非但没有吞噬他的皮肉,反而抚慰他,于是,他宽慰地,惭愧地,害怕地知道他也是一个幻影,另一个人梦中的幻影。

《半梦半醒的人生》这部电影,说的则是一个稀里糊涂的年轻男子,在没完没了、如套盒般一个包容一个的梦中,与这样那样的人展开关于人生的哲学、生物学、政治学、符号学之类的探讨,间或参杂某囚徒在狱中的凶狠诅咒、某自杀者在街头的自焚、几男子在加油站中所遇怪事,以及一些童年印象的逝影倏忽,如此整整分钟。这男子发觉自己无论如何都走不出这个梦魇。他迫切地想要醒来,可是,每次他都是那个无法控制电灯的开关的人,梦中遭遇的一个人物曾告诉他,要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梦境中,只要看看是不是能够调整房间里的光源就可以了。我们这位可怜的梦境穿梭者,根本找不到梦的源头,也就是所谓现实中的那个他,于是只好倾听各色人等在他的梦里面,无穷尽和他谈论人生如梦的大道理。

确实是足够黑色幽默。这电影耍的是一个机智的阴谋。如果你还记得《爱在黎明破晓时》和《爱在日落黄昏时》,你就会明白这是同一个导演的惯用路数。在那被人戏称为侃大山电影之最的两部曲中,导演让一对俊男美女在维也纳和巴黎的街道和河岸走来走去,相互诉说彼此对于人性、政治、文学、自我的感悟,用一种略带惆怅和忧伤的方式说尽了青春的梦想和中年的彷徨。现在,导演自己破了自己的纪录。他在一部以真人表演为水彩创作素材的动画片里到达了侃大山电影的最高境界,那就是,里头所有的人物都在没完没了地演说,连一个出租汽车司机都可以面对镜头大谈特谈自由的意义。

分钟的时间里,除了被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震撼,你还必须经历一场脑力激荡。整个过程中,不要试图抓住每个善辩的人物的话语意义,因为你终究会发现,你根本就不可能对其中涉及的话题进行归纳和总结。他们似乎说了许多,说得足够深度足够真诚,然而他们又什么都没有说,梦境穿梭者在每一场深奥的言说中离开,发觉自己还是陷在另一场梦中;用脑过度的观众最后只能记住那个在梦里欲罢不能的倒霉蛋。

《半梦半醒的人生》以轻微的悲观主义色彩,展现了关于人之解释、人生之解释的无穷尽性。太多的意义被赋予到一场梦境的追溯中,最后却用以证明梦境的虚幻。看这样的电影是一个翻开心胸享受思维快乐的过程,但愿它不会为你带来痛苦。

如此密集的关于人生,哲理,艺术,自由,科学等方面的论述由各种场景下人物的交谈带出。整个动画片的形式就是一个半梦半醒的人不断在梦和现实中切换,他作为一个耐心倾听的旁观者仿佛在半梦半醒的瞬间经历了所有这些片段的,他是梦境的探索者,他用清醒的理性的能力,和无穷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在不同的梦中穿梭。有些是电影的片段,有些是现实的延伸的片段,这些片段,打乱了了时间,空间,让整个电影呈现了无序的状态。如果可以自由在梦境和现实中切换,可以控制梦境,就等于跨越了不同空间的界限,无所不能了。

2土拨鼠之日

简介:

菲尔是个气象播报员,每天除了在摄像机前给观众做风趣幽默的天气预报外,每年的2月2日他还要前往一个名为普苏塔尼的边境小镇,报导当地的土拨鼠日庆典。事实上,菲尔对这一节日相当嗤之以鼻并开始对工作感到厌倦,当他例行公事完成今年的报导后,便急不可待地想重返家园,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耽搁了。第2天醒来后,菲尔意外地发现时间仍然停留在前一天土拨鼠日,昨日的一切重新上演。惊讶、不信、刺激、狂喜、烦闷、焦虑、不安、绝望、倦怠等各种情绪轮流侵占菲尔的感官领域,可无论他如何选择度过这一天,他都始终无法再前进一步,开始了他重复的人生。

推荐:

这是一部摄于年的老片了,又名《偷天情缘》。对于这样一部由“冷面笑将”比尔默瑞主演的经典浪漫喜剧。它的情节设计与多年之后的《初恋50次》有些类似,但绝非后者那样简单,这部影片怀着一种一种超脱现实的心态来审视生活的点点滴滴。本片虽说是一部喜剧片,但是绝非一笑而过那样简单,这是一部典型“小影片,大道理”的喜剧经典。

菲尔是一个自煽为明星的天气预报员,狂妄自大,怨天尤人、生活单调而且千篇一律,一个好莱坞经典的“白领综合症”似的人物。当他怀着一百二十个不乐意的心情去宾州的一个小镇去报到一年一度的土拨鼠日时,他的生活被彻底改变,因为一个颠覆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出现了,时间永远停在了2月2日土拨鼠日。每天遇到同样的事情,看见同样的人,每天都是那么的似曾相识。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一天,主人公却在这无数相同的一天里经历了大起大落,大约分为4个阶段。

当菲尔发现时间停顿在了土拨鼠日时,他本能的对此感到惊慌失措,做任何事情都是心不在焉、漠不关心。他一心想逃离这个循环无边的世界,企图改变这个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但是当他找到一个出口逃出时,才发现这只是另一个相同的入口,他无法逃出。当他偶尔放纵一下自己后,还是回到原来的起点。气象员发现,他的生活本可以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即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菲尔在这反复的世界里无限的充实着自己。大嚼高热量的食品,大肆购物来满足的短暂的欲望,反正第二天早上6:00时,一切又恢复了原状。另外他还利用循环世界的规律去泡妞、拿运钞车里的钱,甚至用积攒起来的经验去追求他心仪的女子丽塔。这一段是片中最搞笑的部分,用一句俗语来评价这位仁兄就是,这家伙忒不要脸!但是,这看似尽在掌握的一切在丽塔面前却连连碰壁。天天的追求换来的都是日复一日的耳光。这也引出了第三阶段。

当菲尔被一次又一次的拒绝后,他开始对这个周而复始的一天感到厌倦,甚至开始绝望。他无法逃离这个世界,前方一片迷茫。最后他选择结束这个恶梦。但是一次次的自杀后,第二天早上6:00他又会在他的小床上醒来。就像一个游戏在GameOver之后,又重新读取存档。对于这样的无奈,他彻底绝望了。但是在他每晚救助一个老人都无效时,他开始明白生命的真谛。

人生就是这样的。当他想一次又一次的结束自己的生命时,那个老人却在每晚都死去。菲尔开始珍惜这个不同寻常的一天。他利用反复的规律去用心帮助他人,救助他人,去学习各种技能来弥补曾经浪费的时光。只要用心,一切皆有可能,菲尔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让这个与小镇的象征土拨鼠菲尔同名的外来人成了小镇居民的最爱,同时也赢得了丽塔的芳心。当他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时,第二天早上6:00醒来,丽塔睡在了他的身旁,时间是2月2日。

从上面看似流水账的叙述,并不是在向诸位接受电影的内容,而是在阐述这部影片告诉观众道理。似乎这只是上天对偏重人物的一个玩笑,但是细品起来,这是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这四个阶段便是对待生活的四种态度。影片用这个夸张的手法向观众预示了平淡的日常生活。所经历的日常生活,几乎如复印机复印出的一般,天天都是那么的似曾相识。这不就是永远的土拨鼠日吗?俗话说:人定胜天,关键在于你自己,看你用何种态度来对待它。影片中菲尔一次失败之后,还可以重新读档再来。现实可就不同了,时光既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影片告诉观众要珍惜生活,用心对待,你的人生就会多姿多彩。当你无法逃避你的生活时,就要想办法征服它。不要绝望,要学会学会享受你的生活。当然也不要投机取巧,因为生活对每个人是公平的。

3最佳出价

简介:

性情古怪的奥德曼先生(杰弗里·拉什饰)是一家顶级艺术品拍卖行的鉴赏拍卖师,在他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几乎从未失手,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各种时期的女人肖像画。比利(唐纳德·萨瑟兰饰)帮助他用低价拍到心仪的画作,而年轻人罗伯特(吉姆·斯特吉斯饰)则帮助他用技术手段鉴定古董真伪。直到一天,一个神秘的女主顾克莱尔(西尔维娅·侯克斯饰)带着大批的古董遗产走进了他的生活,克莱尔声称患有广场恐惧症因此从不露面,但是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却让奥德曼渐渐着迷,他甚至求助于罗伯特追求女人的方法。终于有一天奥德曼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生活,可是一个惊天的阴谋正在悄悄等待着他。

推荐:

看完《最佳出价》后想起了许多年前的一部电影《偷天陷阱》,同样是关于阴谋,关于名画,更相似的是关于老夫配少女,同样都有一段玉体横陈的床榻镜头,没有讲明发生了什么,但是二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呼之欲出。不过后者毕竟是好莱坞制造拍得更娱乐化更像史密斯夫妇,观众想要看美女于是让正值妙龄的凯瑟琳泽塔琼斯在故弄玄虚的障碍里展现曼妙曲线,观众们想要看逆转所以设置了反间计。早就知道《最佳出价》也是关乎一个“骗”字,很难在第一时间里让人反应过来这部藏不住商业味的电影是《天堂电影院》和《海上钢琴师》的导演朱塞佩多纳托雷的作品。

向来善于刻画“一个人,一个视角,一生”的导演用细煮慢炖的方式,花了电影篇幅一半的时间在铺垫,设局。其实一开始犯罪的指向性就很明显,名叫奥德曼的老先生就是一只金光璀璨的猎物,拍卖场上一锤定音的从容霸气;一把年纪却染得一丝不苟的深色头发;去豪华酒店吃饭能享受纹着自己名字缩写的葡萄酒杯、盘子、以及各种餐具;彰显品位的穿着,目空无人的语气。唯一的缺憾是密不透风的手套内隐藏的人格缺陷和对女人肖像病态的追求。这样从头到脚都无懈可击的一个上流刻薄富老头,却至今未婚。古往今来越是在意自己外形的男人,要么是基佬,要么就是存在着某种残疾,横沟正史的小说里就刻画过日本战后一些越是残疾就越是要穿着得体的乡绅名士,来隐藏内心的自卑,罗宾威廉姆斯曾经在年的喜剧电影《Mrs.Doubtfire》略带酸意地揶揄老帅哥皮尔斯布鲁斯南,人人都说爱开奔驰的人都是有生理缺陷的。

奥德曼先生又谐音oldman,一位货真价实在年纪上无法再发生故事的老人,不过也为老夫聊发少年狂做了预告。无法得知奥德曼先生的过去发生了什么导致了他的极端狂妄自大,以及对世界的防范能力,直觉告诉我或许是童年阴影和成年后的心理残疾导致他成了一个性爱缺乏者。但即便是残疾的男人也是有办法使自己高潮的,《触不可及》里下半身瘫痪的男主角会让女人摩挲自己的耳朵来达到性高潮,而奥德曼高潮的方式就是坐在挂满了女人肖像画的四边形大房间里慢慢地欣赏、享受她们从不同方式投注过来的目光。

当老爷子愿意为了抱得美人归,从此金盆洗手从巴黎匆匆赶回寓所时,却徒有一间还烙刻着陈列痕迹的空屋子给他,他那敏感、怕生、时刻需要呵护的金发洋娃娃已经一曲舞闭,装洋娃娃的古宅子也被重重锁上。这出戏演完了。骗局的连当模子吉姆留下的机器人告诉他,疯狂的事情总能将虚伪掩盖上。他爱上了克莱尔,但这个女人的名字甚至都不叫克莱尔。更恐怖的,让人难以下咽的真相还在后头。

一部艺术掺和商业的电影,它的局简单得让人嗤之以鼻。想象一下如果类似的案情发生在中国,一个怀才不遇的老画家和三两个行骗为生的年轻人想要报复欺诈一个有钱人,一方面哪用得着那么文艺琼瑶地去对症下药,欲擒故纵、耗时间请君入瓮,私人定制一段能让老先生飘飘欲仙的英雄救美故事,大雨天老先生被暴徒袭击,他以为是自己的魅力让自闭的克莱尔跨出了深深庭院。另一方面,国内的罪犯又如何会用偷画这么雅的手段,正常人的价值观还是赤裸裸地围绕着金钱运转的,直接简单,不带绕弯,谁会还留下一个或许带着指纹的机器人做线索,这类张扬份子分分钟被抓是肯定的。

意大利人的浪漫就在这里啊,唐纳德萨瑟兰把画儿都搬走是为了让不可一世的奥德曼老头了解什么叫一无所有,你尝过一次美好的肉体但你现在没有了,不光没有了她,你意识里拥有过的所有女人也都没有了。这么高超残酷的报复手法不禁让人怀疑这两位老爷子在年轻时到底是结下过多悠远的梁子,不光光是不被待见那么简单吧,没有爱哪来的恨啊,怀着基情相爱相杀这是你的目的么?至于骗局里包含克莱尔的三名年轻人,直面描写比较少,所以算是个不小的遗憾。

以上所述,虽然骗局的伎俩不值一提,只是演技略为专业的一场发生在古宅的舞台剧,但它的成功还是因为假中有真情可以动人。可以说奥德曼先生面对世人刻薄的一面,锱铢必较,为了得到心仪的画作撒谎坑人,说他是老色鬼,但当他为了给克莱尔买合适连衣裙,带了一堆回古堡让她一件件试,冒着被误以为是变态的可能买回化妆品鼓励她妆点自己走出阴霾,并告诉她她很美。难道这不是爱么?克莱尔的自闭、不自信并不是简单激起了他作为男人的保护欲,而是克莱尔告诉他我们是同类,都是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才充满自信的人,奥德曼才将心倾尽的,就像小孩子遇到了谈得来的朋友,便好吃好喝地招待当做了知己。奥德曼找到了一个懂他的人,在电影快结束时他站在警察局欲报警时,克莱尔和他覆雨翻云的一个个碎片画面闪过他的脑子,当有生以来第一次有女人骑跨在他腰上耻骨相抵时,那难道不是爱么?

两性关系永远是爱情电影里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即使是最自私的人也是有权力获得爱的。即使是诡异地对着墙面说,她们爱我,她们要你来这里一起和我生活的病态老爷爷,也是有权利倾尽内心的。最后老人独自坐在克莱尔来过或者虚构过的钟表咖啡馆里任由齿轮一格格运转的一组拉伸镜头很美。这个场景也许是在潜意识里老人的灵魂去完成的。导演朱塞佩还原了一个以艺术开场以艺术收尾的故事。

4男孩与鹈鹕

简介:

在希腊一个小岛上,男孩扬尼斯失去了母亲与父亲关系疏远。偶让间他救下了一只受伤的鹈鹕,并为它取名尼可斯特拉托斯。和这只体型巨大的白色鸟儿在一起,扬尼斯成了小镇上的明星。

推荐:

《男孩与鹧鸪》是以希腊米克诺斯岛上的一只明星鹈鹕为原型创作。在希腊神话中海王波塞冬就是用米克诺斯的巨石砸死了巨人。影片的画面非常的迷人,毕竟小岛的天使面容与爱琴海的动人姿态随便一拍都是大片儿级别。这里仿佛是用尽了世界上的蓝色与白色。向上望去是白色的墙壁和大朵的白云,向下望去是蓝色的屋顶和蓝色的海水。在故事中这个小岛被叫做左拉。岛上有热情质朴的渔民,有每天骑车锻炼的牧师,有秋天采蘑菇冬天采栗子的孩童,有热闹的集市,有一家出售咖啡、酒和果汁的亚里士多德的咖啡厅,有渔船一到就寻着鱼味奔跑过去的猫咪。

故事里的男孩叫亚尼斯,与渔夫父亲、还有一只喜欢趴窗户的奶羊一起生活中这个小岛上。亚尼斯三岁时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为了撑起这个家常常要到很远的地方打渔、打零工,父子交流的机会很少,又因为父亲的沉默、暴躁,亚尼斯常常处于紧张和孤单中。一只鹈鹕幼鸟的到来给亚尼斯的生活带来难得的欢乐,甚至也成为了奶羊相爱想杀的朋友。但是当父亲发现鹈鹕是用妻子留下的十字架交换而来时非常气愤,将鹈鹕打出了家门。半夜鹈鹕又溜回来,被亚尼斯偷偷养起来。

一只周身雪白、大嘴巴、走起路来大摇大摆的鹈鹕对于小岛实在是个稀奇的存在。亚尼斯在咖啡店老板的游说下,用鹈鹕招揽生意。一时间鹈鹕与亚尼斯成了岛上的明星,拉动了岛上的旅游经济,成为游客们纷纷合照的对象。然而快乐的剧情一反转,一场交通事故让鹈鹕受了重伤,面临痛苦折磨后的死亡。亚尼斯在万分悲伤中同意了父亲将鹈鹕带出海结束其痛苦的决定。

小岛的朋友鹈鹕消失了。整个小岛笼罩在悲伤之中。咖啡店老板每天都在缅怀他的鹈鹕老朋友,瓦西里斯无法原谅自己分散司机注意力酿成的悲剧,亚尼斯也在自责中变得成熟。旅行社也不再光顾这座小岛,小岛又恢复了从前的模样。岛民们在这场相遇-别离的忧伤中意识到与野生动物最好的相处方式是善意与不打扰。占有并不是爱,喂养不能作为换取利益与忠诚的筹码。

生活永远不会只有一个转折。爱的领悟也不只存在于与鹈鹕之间。一次偶然的机会亚尼斯发现了父亲与鹈鹕的秘密。原来鹈鹕还活着,父亲一直偷偷地在带领它康复。一瞬间父子之间的隔阂全部消失了。亚尼斯终于了解到父亲对他的无言却实实在在的爱。片尾亚尼斯把父亲给他的惊喜带给小岛的居民们。在小岛的圣迪米特里斯节上,鹈鹕的出现让人们沸腾起来。至今现实中的这只明星鹈鹕依然在岛上生活,岛上的旅游也依然兴旺。只不过鹈鹕不是原来捆住招揽生意的诱饵,它白天飞出去捕食玩耍,晚上回到小岛睡觉。依然有许多粉丝追寻它的踪影,但都只能等待这个大明星回岛才能一睹风采。

5相助

简介:

上世纪60年代,在密西西比州,黑佣艾比里恩勤勤恳恳照顾女主人的女儿,后者因产后抑郁症只顾与闺蜜贪欢。密西西比大学毕业生斯基特在报社负责家庭主妇信箱,并由此开始黑佣的生存状态。其中,希利无疑是反面教材,她态度傲慢,对黑佣米妮抱有偏见,并力主黑佣不能与主人共用厕所。最终因不堪受辱,米妮愤然离去,并以牙还牙,假借道歉之机让她蒙羞。斯基特开始采访艾比里恩和米妮,希望了解黑佣的生存状态,并为自己的新书积累素材。与此同时,马丁路德金领导的平权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而斯基特所在的密西西比州正是斗争的前沿,因为黑人遭射杀的血案,种族隔离开始,一场肤色之争在所难免。

推荐:

《相助》一开场,刚刚从密西西比大学毕业的女主角斯基特回到了家乡、密州州府杰克逊,她去当地报纸寻找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报社小楼上树立着的正是一面星杠旗,星条旗反倒踪影全无。故事发生在年,黑人民权运动正在进行过程中,当时离马丁·路德·金牧师站在总统约翰逊身后注视着《民权法案》的签署还有2年。

内战结束以后,美国相继颁布以宪法第十四修正案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建法案”,各种族的平等地位从制度上得到了基本保障。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南方各州在不违宪的前提下,相继颁布一系列所谓“吉姆·克罗法”,事实上继续推行种族歧视,其核心叫做“平等但隔离”,好吧,黑人跟我们平等,但我们需要隔离,拥有各自的空间,井水不犯河水。在斯基特的杰克逊,所有公共设施都严格将白人与有色人种分开,包括公共交通、公立学校、公共场所的饮水机,直到公共厕所。

斯基特出身白人上层,成长环境跟《飘》中的郝思嘉有几分相似,只不过19世纪中期的黑奴变成了20世纪中期黑皮肤的佣人。黑人女佣负责打扫房间、清理马桶、烧饭做菜、擦洗银制的餐具等家务活不说,她们还承担着看护主人家孩子的重要职责。斯基特就由黑人女佣一手带大,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角色由亲妈和女佣共同扮演。等顺利长大、接受完高等教育回到家乡以后,大家都指望斯基特成为“南方佳丽”群体的新成员,她的日常生活将紧紧围绕着喝冰茶、吃黑人女佣烹制的炸鸡和糕点、打桥牌、聚众闲聊这些事情,而核心使命是找到合适的男人,高大英俊、有型有钱之类,尽快将自己嫁出去。但斯基特很有些另类,她想当作家,杰克逊当地的报纸给她的工作是给家务栏目撰稿。

斯基特自然将黑人女佣看作主要采访对象,因为她们承担着所有的家务活。一经接触朋友家的女佣艾比林以后,她意识到真正的故事不在于如何干家务,而是如何带孩子。在白人妈妈严重失职的时候,艾比林事实上扮演着真正的母亲角色。她用当时的南方黑人英语鼓励白人小女孩说,你善良、聪明又重要。虽说黑人女佣尽职尽责,但杰克逊的白人佳丽却正在发起一场运动,要通过立法禁止佣人们使用主人家的洗手间,其名目为保护白人小孩的健康。

《相助》这部电影从女性的角度提供了对美国南方种族歧视的细微解析。关于美国南方和北方对待黑人的立场,我从前有一个基本的看法。电影《飘》告诉观众,郝思嘉们与黑奴虽然不平等,但双方的关系可以用温暖而且亲近来概括。南方人讨厌的洋基佬或许认为黑人生而平等,但实际生活中双方保持着距离,所以白人黑人之间的关系只能说平等却冷漠而且疏远。电影《相助》改变了我过于简化的两分法,原来南方佳丽们也可以用貌似温和但实质上仍然相当恶劣的方式对待黑人。禁止女佣共享卫生间算一例,电影中还有另一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为了凑够钱让孩子上大学,一位女佣嗫嚅着向男女主人开口借75美元。男主人立即找了个由头离开,留下女主人单独面对佣人。佣人在低三下四中表示自己愿意不拿工资为主人工作,直到还清75美元为止。女主人断然指出真相,说你这怎么能算不拿工资呢?我不能借给你钱。不借钱倒也罢了,她还劝佣人说,基于基督徒乐于慈善的立场,你应该拒绝我借给你这笔钱,你不能让我帮助一个四肢健全的人。

面对这种近乎“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羞辱,女佣们该怎么办?美国完全不具备揭竿而起的社会条件,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加马丁·路德·金组织的游行集会,但谁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斯基特为艾比林和她的伙伴们提供了机会。艾比林开始有些犹豫,她问如果自己讲的故事影响到白人的形象该怎么办?斯基特鼓励说,“那些真实发生的故事都应该讲。”几十位女佣口述实录的故事集中到一起以后,斯基特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就叫《相助》。借助这本书,她得到机会去种族关系更为和谐宽松的纽约工作,而她留在身后的密西西比也逐渐取得进步,至少黑人女佣们的权利意识被彻底唤醒,该受惩罚的人也没能逃脱。

6小男孩

简介: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一个美国沿海小镇,八岁小男孩Pepper天生矮小瘦弱,为此没少受同龄人欺负,还被取绰号为小男孩。他最好的朋友兼搭档,就是自己高大魁梧的父亲詹姆斯。在父亲的教导陪伴下,Pepper渡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直到父亲应召入伍,投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中去。就在Pepper期待父亲回家时,噩耗传来,他的父亲在菲律宾被日军虏为战俘,生死未卜。而此同时,Pepper和他哥哥London将战争仇恨发泄在镇上的一个日本人山本身上,为此兄弟俩都接受了相应的惩罚。神父为了教育Pepper,将一个古老的清单交给他,只要他把清单上的任务都完成,他就能拥有可以移动大山的信念和力量,从而就能把他的父亲从二战战场中带回来。这个清单的其中一项,就是和日本人山本成为朋友。

推荐:

战争、仇恨、和解以及对于和平的渴望,这类主题的电影已经产生了无数种表现方式。除了那些用角色的口号式台词直接表明观点的笨办法,很多电影都巧妙地寻找到了小切口对接大事件。很多时候,有关战争/反战的影片,甚至把战争彻底变成了叙述的背景和配角,而故事之针对战时的普通生活、人的际遇以及心理的微妙变化,它同样甚至更加能打动人心。

这部《小男孩》就是典型的这类叙述模式。故事发生在二战最激烈的时期,从珍珠港事件跨越到美国对日本投下了原子弹。但那些宏大的事件只出现在影片人物的口口相传和他们阅读的报纸上。这个静谧的小镇中,人们都叫这个8岁的孩子小男孩。他始终长不高,但又不是侏儒症,医生半是无奈半是安慰的给他起了这个绰号。他被同龄人欺负,父亲是唯一的朋友。战争迫近,由于小男孩的哥哥是扁平足,所以父亲必须去参军。

小男孩从此孤独生活,唯一的希望就是父亲能早日回家。有一天,他偶尔听到神父说起,只要怀有种子那么大小的信念,就能移动大山,达成愿望。这句布道的话语,让小男孩陷入了魔障,他觉得可以凭借自己的信念让父亲回到身旁。神父看到这一切,想帮他,就为他列出了一个行善的单子,包括为流浪汉提供居所,探望病人,等等。告诉他都做到了,就能实现愿望。这个内向的孩子开始怀着信念,挑战自我。

通过孩子作为主角反观战争,是个聪明的视角。孩子最弱小,也最能激起普遍的情感,面对残忍的战争机器,孩子们的举动和信念都显得更加令人心碎。更巧妙的是,电影设定了一个大战争背景下的,封闭小镇内的仇人对决与和解模式。这个小镇中,居住了一位移民了数十年的日裔侨民山本。珍珠港事件后,大批日裔被关进监狱重新筛查身份,虽然日后大都释放,但因为毕竟是交战双方,就单单因为那张日本人的面孔,在这个特殊时刻,小镇上的美国人都把这位山本看作仇人。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仇恨会驱散理性。而在影片中,神父扮演了一个超越人类仇恨的角色,他看到这一切,特意为小男孩的行善单加了一条,和山本做朋友。

这让整部影片变得有趣了起来,孩子必须为了达成自己更高的目标,而暂时跨越心理的屏障,他必须说服自己与这个敌人成为朋友,才能达成更终极的目标。而经过一次次试探,自我否定和最终的接纳,小男孩做到了这一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于理性的训练,它让人们的理性获胜,人性回归。这也是影片最重要的主旨之一。这类影片的目的绝不是煽动仇恨,而是如何超越性的抵达人性和解。

战争会让人们陷入黑白的两分法,哪怕对方就是敌国的普通公民,哪怕只是长着一张敌国的脸,都会被归纳进地方的阵营,当在战场以外的世俗生活也被盲目的仇恨笼罩,那种后果或许比战争本身更加可怕。美国人也给生活在那里的日本人起了外号Jap,类似于我们说的日本鬼子,但最终,山本对小男孩说,我不叫Jap。我叫山本。他们以名字,而不是仇恨的代码相互称呼,那个瞬间,战争的归战争,世俗的归世俗,人性的归于人性。而这其中也渗透着更加复杂的况味,山本独居,小男孩没有父亲,他们在一起的时光成为了某种准父子的映射,当他们坐在一起吃冰激凌的时候,你会看到这样一幅景象,两个敌国的人,在战争最盛的时刻,却互相慰藉了彼此。

这部电影中的小男孩一直相信自己的超能力,无论遭受多少白眼,也每天对着大海练习,在所有人看来,那就是痴傻,在他自己心中,那就是信念,虽然他自己并不懂得这些。小男孩这个绰号是个双关语,一方面因由小孩的身高得来;另一方面,它也是那颗原子弹的代号。当那颗原子弹爆炸的消息传遍小镇,人们纷纷觉得那个每天对着大海拼命嘶吼,想用超能力终结战争的傻孩子真的做到了什么。小男孩的父亲幸存了下来。

对于战争本身的影像化呈现基本上不会再有太多实质性突破,但是从人性细部展开的体查却有着无尽的空间。这部电影里根本没有口号,但谁都会看出和平的意义。某种程度上说,它用一个家庭的重聚,替代着写出了战争的终结。战争与和平不是宏大而遥远的事,无非就是一个个家庭的离散与团圆。这不分国度,人性共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diexianga.com/mdxhy/9342.html